在Open AI的ChatGPT的带动下,2023年已经成为公认的AI之年,Chat-GPT、Notion AI、Copilot等杀手级AI应用更是让大家认知到了AIGC的能力与潜力。AIGC在创新、效率等方面带来的颠覆性,让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从业者感受到冲击与期待,部分有远见的CEO、CDO、CIO也开启了对于AIGC技术场景化应用的预研和探索。据调研,90%的企业表示,将会在12个月内导入办公、营销等场景的AIGC应用。体验优化、效率提升、创新加速成为AIGC的广泛期待。
不同于AIGC的“横空出世”,低代码赛道的供需两侧在过去的3-5年中已在逐步经历探索、洗牌。从供给来看,国内基本的竞争格局已经逐步形成;从需求来看,低代码已经成为中大型企业客户的选型共识,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选工具链之一。低代码既满足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创新业务、敏态业务落地的需求,又能大幅提升交付效率,进而实现成本降低和产能释放。「敏捷」、「创新」、「效率」、「赋能」,成为了低代码的关键词。
① 以ChatGPT为主流的AIGC技术,受限于其他技术机理,通过AIGC技术进行代码片段/算法逻辑等的生成是比较合适的,而工程级的代码生成和可靠性在短期内突破的概率不大;
② 在自动编程的深度应用,以及AIGC在toB场景的商业化落地(相比之下,toC场景问题要“温和很多”)过程中,商业伦理、数据/知识泄漏等问题是无法回避的,尤其是在共有大模型下,这类情况更为显性;
因此,AIGC对低代码短期内不会产生结构性的冲击、影响,长期来看,二者相互融合和互相赋能的空间更为广阔,且创新、效率提升两个核心元素的“交集”,更让人对低代码和AIGC的融合产生期待。我们也可以看到,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诸多低代码/无代码厂商都在积极探索和拥抱AIGC,期待在AIGC能力的加持下,进一步提升低代码产品的能力,满足数字化应用高效构建的目标。
﹀
﹀
﹀
集成GPT、文心一言等大语言模型,允许用户按需选择使用,支持对话式交互,在企业数字化生产力「低代码」平台中更便利地消费大模型能力,从而在低代码应用构建过程中,能够快速实现业务导入、提升业务/流程理解力。在低代码平台进行模型能力引入时,除相对标准的大模型对接外,也需要考虑面向行业、场景的“小模型”以及企业专属(私有)模型的整合能力,我们预留了插件扩展能力,能够支持更多类型模型的接入、扩展。
由原厂对低代码平台的特性配置逻辑进行预训练,确保在特定提示词的前提下(转换为具体的配置,用户无感知),实现引导式地配置提示,例如:在业务事件(复杂逻辑编排)配置了对A表单的数据读取动作后,预判大概率下一配置会是数据组合逻辑,进而实现对应配置的高亮提醒,同理在流程配置等。此外,整合了知识库、操作文档、视频指南等,当用户进行配置或二次开发时,相关交互中能够自动定位对应内容,以辅助的方式提升应用构建效率。
﹀
﹀
① 已经集成了GPT、文心一言两种模型,正逐步探索与更多大模型的接入,以及部分私有/场景化模型的集成:
② 通过AI对话的方式,快速导入业务背景和应用结构,方便对于业务和业务系统结构的基础理解:
③
基于自然语义快速生成数据模型,并支持进行检查、调整,确保数据模型构建的准入质量:④ 国际化特性的增强,支持针对文案的单独和批量的自动化翻译,允许人工校对、修改,极大提升效率:
截止至目前,AIGC的热度与落地情况已经远远超过了商业化的进程,以企业现有数字化体系为切入点,成为AIGC率先突破的存量和可行路径。而低代码在企业数字化应用的当下阶段,可以与AIGC形成良好的互补、互动,共同赋能企业客户和最终用户,互相助力推动商业化。因此,两者的持续、深度融合,以及AIGC对于低代码产品的持续影响(甚至改变)都让人期待,也让我们对于未来多了更多的想象空间。
以ChatGPT和文心一言为代表的国外、国内的大模型已经证明了其能力,在未来,除开放大模型外,细分领域模型、私有模型大概率也会是各大型企业客户商业化落地实践的主战场。因此,低代码与AIGC的融合,除整合大模型能力外,与特定领域的专业AI能力和模型的融合,以及在办公协同、营销、售后服务、供应链、信息安全、数据挖掘等垂直业务领域的深度探索应用,非常值得期待!
文章来源:得帆信息 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– END –
开发者大赛
报告下载
大佬观点